為你,千千萬萬遍。
             - 追風箏的孩子 

 

我想聽到這部小說要改拍成電影,看過書的人應該很難不期待。因為很想看這麼一個情感濃郁的故事呈現在螢幕上會是怎樣的狀況,是不是會感人?是不是畫面會符合我們的想像?是不是會更好?

當知道本片將由導過「擁抱艷陽天」、「尋找新樂園」的德國籍導演馬克佛斯特來指導時,內心更是充滿期待。因為他是我非常欣賞的導演,除了很會說故事外,他可以把很煽情的故事講的很婉轉,但同時又情感豐富,上述提到的作品就是這樣;同時他的型態也很多變,不只是純戲劇,他連喜劇,驚悚片都有嘗試(嘿,他要導最新一集的龐德電影呢!),所以更期待他會怎樣去講這麼一個具有感情又有異國情調的故事。

可是很可惜,就像無數改編自小說的電影一樣,這部片確實是喪失了很多原著的魔力。

改編電影有很多種,幾年看下來,你要把具有多重主題,又跨很長時間的大格局型故事,塞進兩小時中的電影是最難的。要不你就特定選幾個主題發揮,捨棄掉其他的部份。不過要是去蕪存菁的不好,常常會導致電影整個走樣;不然你就全部都講,但每樣蜻蜓點水的結果,可能就是失去了主題,整部電影看下來沒有重點。

這部電影選擇了後者,但「追風箏的孩子」除了故事橫跨三四十年外,他講的東西非常多:阿富汗的歷史政經變化、父親對兒子的期待、人生的根、榮耀、忠誠、背叛、贖罪等。

電影全部都塞進去的後果,就是整體來說情感不夠,主題也有點喪失,最重要的是處理的綁手綁腳,其實真的很可惜。

跟小說一樣,電影也是分成三段。

一九七五年的喀布爾,主角的童年

這段跟小說一樣,是整部電影最好看也感人的地方。小說裏面經由對阿富汗的描述,帶出兩個小男孩的情感掙扎,真誠感人又讓人揪心。電影已經很努力的去營造這段情誼,礙於時間關係無法詳述實在是非戰之罪,不過兩個小演員真實自然的演出,確實是看的很有感觸。一開始就選擇把歷史背景跟地理環境的描述減到最低,男主角Amir因為戰亂隨著爸爸顛沛流離的整段幾乎沒有,種下這部片的一個敗筆,畢竟在小說裏面這也是很精采的部份。

二零零一,美國加州

這段在小說裏面大致上是作者想要加註自己美國夢的實現。Amir最後到了美國,雖然生活辛苦,但仍然有好的結局。電影的這部分非常平淡,而且有些不知所云。導演身為德國人,大概不懂得也不喜歡貫注美國夢的思想,所以在這一段我們只看到美國有這麼一部分中東人在生活,外加一段「我的阿富汗婚禮」,除了讓人體會到異國文化風情,沒有太大重點。

男主角的贖罪之旅

這部分在小說幾乎就是最不討喜的地方,因為故事進行突然變的極端戲劇化,煽情、狗血幾乎樣樣來,跟前半段水準有些落差。不過說過導演是一個不愛煽情的人,他真的把這段煽情程度減到最低,這段劇情複雜程度也降到最低,把幾個重點拿出來演而已。但最意外的地方就是,導演把這些異國文化的衝擊,闡述的非常有人道主義思想,男主角的贖罪之旅變成人道主義的發揚光大,這是最讓人驚喜的地方。


整部電影看下來,如果是當成一個在美國的阿富汗人的半生自傳,當成一個全新的故事來看,也許會讓人滿意。
不過要是要跟小說來比,主角的贖罪情感沒了,再度踏入異鄉的情感掙扎也沒了,整部電影小心翼翼,三段故事彼此關係不夠緊密,什麼都說了,卻也什麼都沒說,是讓人有些失望的。

但透過這個精彩的故事能稍微了解異國文化風情,進入這個未知的世界,這部電影對很多人來說應該仍是值得一看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f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